近两年来,社会保险、竞业限制、福利待遇等类型的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为此配资网前十名,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该解释自9月1日起施行。
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定义务。针对实践中存在的用人单位规避社保缴纳、劳动者主动放弃社保等问题,司法解释明确规定,无论双方协商还是劳动者单方承诺,任何“不缴社保”的约定都是无效的。例如,用人单位为了降低用工成本或劳动者为了多拿工资而要求将社会保险费以补助方式发放给个人的情况都被视为无效。
司法解释进一步规定,如果劳动者因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而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支付经济补偿,法院将予以支持。具体来说,劳动者每工作满一年可获得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不满六个月则为半个月工资。若行政机关责令用人单位补缴社会保险后,用人单位已将社会保险费以补助形式支付给劳动者,则可以要求返还。
确立用人单位承担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责任的规则有助于倒逼企业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有利于维护社会保险统筹制度,保护公民社会保障权等基本权利,有效分散用人单位的用工风险。在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的情况下,退休后可以每月领取养老保险金;缴纳医疗保险后,医疗费用由医疗保险基金承担,这对劳动者权益保护至关重要。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发生工伤时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伤保险待遇也有利于分散用工风险。
法官提示,劳动者发现用人单位存在不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行为,可以请求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其限期缴纳或补足,及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提醒用人单位,在新司法解释实施前应及时缴纳社会保险费,避免承担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的责任。
2022年7月,朱某入职某保安公司并签订劳动合同。第二天,公司与朱某签署了一份自愿放弃缴纳社保声明。一个多月后,朱某以公司未缴纳社会保险为由提出解除合同。尽管双方对声明签署过程各执一词,但法院认为这份声明内容违反了我国法律关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缴纳社会保险”的规定,因此判决保安公司支付朱某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
法官指出配资网前十名,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做法是无效的。劳动者若为眼前利益放弃社保,将失去医疗、养老等长远保障。不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不仅损害劳动者权益,也使企业面临强制征缴及支付经济补偿的风险。因此,用人单位应按时履行代扣代缴义务,确保五险齐全且按真实工资水平和法定比例缴纳。劳动者也应注意查询自己的社会保险缴纳情况,如遇问题可向社会保险部门申请稽核、补缴,必要时可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经济补偿。
光瑞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